“失金”不失志,运动员不该成为靶子
▲中国队选手苏炜德在单杠比赛后。图源:新华社
体操男团两次掉杠,徐嘉余完美出发到边差0.32秒屈居第二,张雨霏、唐钱婷为失金遗憾落泪……巴黎奥运这几天的角逐中,与夺金时刻相对的,是不时传来的“失金”“失利”消息。
尤其是在竞技体操男子团体决赛中,中国体操男团单杠的较量中,苏炜德两次掉杠,中国队以微弱差距惜败日本队后,大量的宽慰理解声音之外,网络上也有很多批评的声音,认为苏炜德心理和技术不过硬,耽误了队友夺冠,甚至质疑选拔公平性。还有人统计出“苏炜德近1年出现6次”的数据,以此证明苏炜德不配登上奥运舞台。
当我们说“失金”这个词儿的时候,其实潜台词是这块金牌应该是十拿九稳的。这是一种语言上的惯性,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谁都知道作为体育的最高竞技场,奥运赛场上要想争金,既要实力过硬,也要天时地利人和。经过一个比赛周期的遴选,选手之间水平差距本就不大,谁拿第一都有可能。到了金银铜之争的时候,任何细微的因素都可以影响最终结果,任何结果也都有其合理性。这种情况下,又何来“到手金牌”一说?
运动员最懂运动员。尽管遗憾,赛后体操男团队员们纷纷安慰苏炜德。张博恒为队友解释:比赛失败不是个人问题。李小鹏在现场接受采访时替他解释:“苏炜德作为替补临危受命,很不容易,希望多多鼓励他。”演播厅的前辈杨威也给苏炜德鼓劲,“一定要正确面对失误,不管你怎么失误,明天的太阳会正常升起。”
比赛的最后结果很重要,那是运动员所有汗水努力的荣誉勋章。如果出现失误,运动员有必要检讨,调整状态;教练组有必要复盘,汲取教训,但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反思补救。批评不应该向道德甚至人格方面延展,更不应该给运动员个人营造一种“谢罪”的压力。没有人比失误运动员本身更内疚不安,没有人比赛场上的运动员更想赢,赛后的采访中苏炜德直言“感觉对不起队里的队友们,他们在这个周期付出了很多,也遭遇很多伤病,真的很对不起……”
随着国力水平、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“金牌至上”意识的淡化,今天的国人面对金牌的“执念”没有那么深了,对运动员的评级不再唯成绩论。只要奋斗过、拼搏过,都是好样的。张雨霏、唐钱婷赛后遗憾落泪,网友说了很多宽慰之语,这种共情和淡然,是一种很大的进步。苏炜德的失误,同样需要多一些理解之同情。我们经常鼓励运动员“失利不失志”,其实观众们也应该有“失利不失志”的涵养。不管是团体赛还是个人赛,输了就说丧气话,就口诛笔伐,都会寒了运动员的心。
换个视角来看,正是因为竞技体育中蕴藏的诸多不确定性,它才那么吸引人。不可否认,这是竞技体育的一种魅力。如果每场比赛毫无悬念,每个选手都如设定好的程序般发挥,这样的赛事也就失去了了观赏性。体育考验人类的生理极限,考验着运动员如何面对挫折,也考验着场外的观众以什么样的心态观赛。胜败兵家事不期,卷土重来未可知——失利可以化作下一次胜利的垫脚石,运动员不该成为舆论的靶子。
(评论员 张萍)